如何走好科技创新这“华山一条路”?1月28日,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启代表通道,省人大代表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新分享经验,提出建议。
李新现场举起一个二维码,用微信扫一扫,可以看到一款农产品——红薯粉条的溯源信息。这些信息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,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,也是中原农谷安全管理的重点。
“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‘国家队’,我们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,与中原农谷实现了首次跨界合作。其中一个成果是‘神奇的源农码’。”李新介绍,近两年,河南正在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,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。首次跨界运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,给每个农产品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证,也就是“源农码”。它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为中原农谷量身定制的“数智大脑”管理平台,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、各种要素逐步实现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,一物一码,一扫即知。
第二个成果是“农田里的智慧灯杆”。中原农谷作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区,为实现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,需要随时掌握土壤墒情、农作物生长、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等情况。但传统的农田监测站占地面积大、维护成本高,各种农业信息化设备互不联通,难以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作用。通过跨界创新找到了解决方案,把智慧灯杆从城市搬到农田,赋予它新的使命:一是运用物联网技术统一采集数据、实现互联互通;二是集成计算、通信、监控和无人机停靠等新功能;三是连接中原农谷数智大脑。
李新介绍,“农田智慧灯杆”成本低、占地少,只需20根就可以覆盖一万亩高标准农田,为持续高产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,一杆在田,万物互联。科技创新应强化跨界思维,善于挖掘、利用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,解决本行业的创新难题。
“建议政府统筹谋划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建立制度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,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。”李新表示,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未来,研究所将秉持初心,坚持跨界创新助力中原农谷发展,努力服务于更多产业提质增效。


 
            